由于歌词里重复提及的浙江温州,让多少外地人,都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钱且固执的省份。
那便是GDP排名全国第四的浙江,全省怎样就落得仅有一所985、211大学。
2019年,浙江的乡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别离接连19年和35年拿下全国各省区榜首。[1]
可即便这么尽力变富了,他们想在家门口上名牌大学,仍是有且只要一条途径——考浙大。
同样是兜里有钱,“老对手”江苏的考生就美好多了,可选择的211大学多达11所,其间还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两所985高校。
事实上,由于好大学真实太少,浙大长时间冲在为浙江省留住优秀人才的榜首线年浙大在浙江省内录取了2726人[3][4][5][6],约占本科重生人数的43%[7]。而这个份额,曾在2013年到达60%[8]。浙大也一度因而引来吐槽,说它过分“照料”属地考生。
这个做法是否稳当暂时不谈,但换个视点想想,也反映出浙江省内名牌大学,跟本地好学生的数量,无法匹配。2018年,浙江211录取率仅为4.4%,全国31个省份中,排第25位[9]。
当然在浙江,也有许多考生不那么垂青大学的牌子。即便分数够得上省外的211,他们也甘愿留在省内,报个外地人没听过的普通本科。
浙江人不肯出省读书,一方面还在于家园民营经济兴旺,企业多,更便利工作。
另一方面,便是省内一些校园好专业的投档线并不低,分数上也不太吃亏。比方浙江工业大学,本年最好专业投档线]。
可是,这就有些奇怪了。已然分数线不低,这些年浙江为什么就没再出过一所名牌大学?
上世纪90年代,国内的大学进入211名单需求经过四个首要进程,预审、准备立项、评定和同意立项[12]。
浙江省其时有四所高校,包含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和浙江农业大学,都经过了部分预审[13]。但在之后的1998年9月,浙大呼应国家方针召唤,与其他三所高校进行了兼并。[14]
就这样,到2000年底,榜第一批经过211工程预审的101所高校被发布时,浙江便成为了东部区域稀有的,仅有一所大学进入名单的省份,而江苏足足有十一所。[15]
1999年高校扩招在全国发动,浙江一口气在10年间将省内高校数量翻了一番多,增加到78所[16]。2009年,浙江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还一举超越40%,位居全国省区榜首。[17]
21世纪初,为了改进区域间因经济差异,发生的教育不均衡开展问题,国家拟定了一系列面向中西部的援助性方针[18],包含《2004—2010年西部区域教育事业开展规划》。文件里指出,要施行好“十五”“211”工程,持续支撑西部每省要点办妥一所较高水平大学和培养一批闻名学科。[19]
受此影响,之后全国连续新增的19所211大学中,有13所都坐落中西部区域[20]。东部经济强省江苏、广东、浙江等,则均没有校园当选。
此外,早在211工程被提出之前,浙江的高等教育就现已遭受重创,失去了竞赛优势。
上世纪40年代,浙江的高等教育在全国名望很大,首要靠浙大。抗战时期全国进行过六届学业竞试,浙江大学在近120所高校中独占鳌头,跟中央大学、武汉大学、 西南联大并称“我国四强”。[21]
国内大都综合性大学被分拆成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比方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等,还发生了一批分职业的专科学院,包含钢铁、化工、地质、农、法、医学院等等[21]。
浙大的调整计划为,文、理、工、农、法、医、师范七大学院被分拆并入复旦大学等18个高校,本校仅存工学院四个系及理学院少量师资,再加上厦门大学、之江大学工学院部分专业,组成成新的浙大[22][23]。一起迁出的还有其校内24位现代科学家,其间22个都出了省[23]。
其时,浙江省一共26位科学家,加上院系调整迁入的1位,仅存5位,降幅全国榜首[23]。
浙江别的两所闻名高校私立之江大学(后改名之江大学),和国立英士大学,则在这次调整中被吊销,院系别离并入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24]。
进程中,浙大也为浙江分拆出三所新校园,浙江师范学院、浙江农学院和浙江医学院[21]。可是,那时浙江人才流失严峻,经济又刚刚起步,直到变革敞开这些校园都处于建造调整期,未成气候。
之后,比及浙江吃上“变革饭”真实富起来的时分,全国高等教育的方针,现已变了方向。
90年代初,国家提出“共建、调整、协作、兼并”的变革方针[15]。到2000年,有597所高校进行了兼并组成[25],浙大也坐落其间。而被兼并高校的前身,正是50年代调整中新建立的三所院校。
四年后,国务院印发《统筹推动国际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造总体计划》,真实开端发动大学“双一流”建造[27]。上一年,教育部则进一步指出,“211工程”和“985工程”已被统筹为“双一流”建造。[28]
这标志着985、211年代暂告完毕。而好大学的规范又新增一条:当选“双一流”名单。
“双一流”名单守时进行动态调整,遴选时不安排高校申报、不需主管部分引荐,实施总量操控、敞开竞赛[28]。对浙江来说,这是新的时机。
早在“双一流”计划出台之前,浙江就雷厉风行,将我国美术学院、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5所双非院校列为榜第一批省要点建造高校,加大财政投入。[29]
2016至2020年,这五所校园的预算经费,累计增长了约30%,到达111亿[30]。其间,浙工大在2020年的经费到达32.5亿,超越26所教育部直属院校[31],及北京工业大学等数十所211高校[32]。
由于好与欠好的规范,跟一所大学的绩效评价分不开联系[33]。而经费,至关重要。
现在,国内高校绩效评价的方针,一般会用国际盛行的投入-产出理论[34]。
投入包含人力、物力和财力,也便是教职工、各类设备设备及教育经费[35]。说到底,不能脱离钱。
产出则有教育、科研、服务产出,终究实践归于办学绩效,大大都表现在各类榜单排名上。[35]
有研讨曾剖析了72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经费改变与办学绩效的联系,发现两者呈明显的正向相关。以浙大为例,2005至2014年经费涨幅挨近300%,期间在国际大学学术排行榜(ARWU)上升了50位左右,还在SCI、SSCI论文录入数、专利等一系列绩效方针中排名上升。[35]
康复高考后,到2019年,浙大本科现已培养出30位两院院士,在全国一切高校中排名榜首。[36]
2019年浙江新入学的4000多名博士中,有超越五分之四来自浙大。[37]
仅凭这一所大学,浙江甚至能跟一整个省抗衡。在2017年国家发布的第一批“双一流”建造名单中,浙大有18个学科当选,与广东一切高校当选的学科数量相等。[38]
比照名牌高校数量,浙江还比不上广东,但论集中资源办大事,精明的浙江人比谁都懂。
当然这背面,仍然离不开钱。从“双一流”建造发动起,浙大的预算经费就稳居全国前三。
跟着获益的还有浙江更多当地高校。自2015年起,这些校园的经费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现在有3所的年度预算都超越了20亿[31],吊打全国一众当地高校。
其间增幅最大的院校之一宁波大学[31],有一门力学学科,成功当选了第一批“双一流”名单。
另一所浙江要点建造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又被称为浙江程序员的“摇篮”,则初次进入软科国际大学学术排名的701-800位[39]。
可是浙江人的方针远远不止于此。至少在第一批当选的“双一流”高校和学科数量上,同为包邮区省份,浙江离老对手江苏、上海还差了一大截。
好在这次,“双一流”这场擂台战守时敞开,浙江人揣着钱跟决计,就不怕拿不到更多入场券。
国家教委关于印发《关于要点建造一批高等校园和要点学科点的若干意见》的告诉. (1993). 原国家教育委员会.
陈学飞, & 张蔚萌. (2004). 一个上下互动的方针议程设置: 我国兴办国际一流大学方针拟定进程剖析.北大教育经济研讨 (电子季刊),2(3).
沈登苗. (2008). 打破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院系调整——以我国现代科学家于院系调整前后在高校的散布为解读.大学教育科学, (5), 7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