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2日,《档案人员岗位培训多媒体教材》编写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现将会议纪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落实。
2008年3月12日,国家档案局在北京组织召开了《档案人员岗位培训多媒体教材》(以下简称《教材》)编写工作座谈会。国家档案局副局长段东升到会讲话,国家档案局政策法规研究司司长郭嗣平主持会议。承担《教材》编写任务的北京市档案局、辽宁省档案局、黑龙江省档案局、广东核电集团办公厅等4家单位和国家档案局政策法规研究司、中国档案出版社、档案干部教育中心、四川省档案学校的负责人和有关业务人员参加了会议。
会议提出,新形势下的档案教育培训工作对加强在职培训教材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国家档案局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组织编写《教材》,并确定了第一批4个科目选题:《照片与底片档案整理》、《文书档案整理》、《会计档案整理》、《科技档案整理—工程建设项目档案整理》。
会议要求,组织《教材》编写工作,一是要牢固树立教材是在职培训重要支柱的观念,逐渐增强做好教材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要抓住影响教材质量的关键环节,严把教材质量关。三是要把握好《教材》使用对象,贯彻技能导向主线,把《教材》制作成既规范准确,又通俗易懂的精品。四是要及时反馈工作进展信息,推进教材工作顺利开展。各相关的单位要严格根据相关要求组织教材编写制作,充分的发挥各自优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考虑到《照片与底片档案整理》、《会计档案整理》两个科目教材的特殊性,建议对原名称做调整,具体名称另行研究确定,其它科目教材名称维持不变。
《教材》以纸质载体教材为主体,涵盖本科目档案整理工作的全部内容。有关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中要求的内容在教材中都要有所体现。
多媒体教学演示光盘是纸质载体教材的辅助形式,重点对纸质载体教材中实际操作内容做形象、生动、规范、准确的演示。
《教材》编写大纲分章、节、目、次四个层次。每一章、节的开始部分要有概要,对本部分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及学习办法来进行提示。每一章的结尾部分结合学习重点、难点及学习内容,适当编制思考题,具体可采用选择、填空、简答及论述等形式。
多媒体脚本的编写,应当在文字大纲的基础上,先提取出实际操作中应知应会的知识点,然后再编写每个知识点用多媒体演示的方式、方法及对白等。
《教材》编写大纲和多媒体教学演示光盘制作方案于2008年4月30日前报国家档案局《教材》编审委员会审定。
各编写组按审定后的编写大纲编写纸质载体教材和多媒体脚本。于2008年6月30日前将多媒体脚本报国家档案局《教材》编审委员会审定。然后各编写组制作多媒体教学演示光盘小样,于2008年9月30日前报国家档案局《教材》编审委员会再次审核,经审定后,正式制作多媒体教学演示光盘。
2008年12月30日前,各编写组完成教材的编写制作。终审后,由《教材》编审委员会办公室联系出版社组织出版发行。
会议还对《教材》编审委员会办公室拟定的《〈档案人员岗位培训多媒体教材〉编写制作要求(讨论稿)》进行了认真的研讨并提出了修改意见,现一并下发,供编写《教材》时参考。
(一)《教材》使用对象主要是一线档案业务人员及新上岗、转岗的档案工作人员和文秘人员。因此,在《教材》编写制作的步骤中,要按照《国家档案局关于编写制作〈档案人员岗位培训多媒体教材〉的通知》(档函〔2007〕154号)明确的《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以党和国家相关档案工作的政策、法律和法规、规定以及档案整理工作的有关标准、规范为依据,将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根本原则和技术方面的要求有机结合,充足表现科学严谨、指导规范、立足实际、面向一线。
(二)《教材》编写实行主编负责制。各科教材主编应具有副研究馆员以上高级职称,主编应对书稿的质量负全责。
(三)《教材》编写贯彻技能导向主线,注重可操作性,明确档案整理工作的依据、要求和程序,以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为目的,从“做什么、怎么做、怎么样才可以做好”的角度来解析档案整理工作的详细的细节内容及方法。《教材》应做到文字简洁,语言精练,内容丰富,影像资料规范准确,适合学习者阅读与模拟操作,符合职业技能教育的要求。
(四)《教材》采用多媒体教学演示光盘和纸质载体教材相结合的形式,以纸质载体教材为主体,多媒体教学演示光盘作为辅助内容,重点对实际操作内容做形象、生动、规范、准确的演示。纸质载体教材说明档案整理工作的任务及技术方面的要求,使学习者明确“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等问题。音像资料逐项演示具体操作方法、操作要领、操作程序及需要注意的几点等工作过程,使学习者直观了解“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五)《教材》要根据工作任务的步骤和程序、每个程序所需要的时间、应满足的质量和技术方面的要求,程序之间的衔接与配合等,指导学习者完成全部工作过程。目标是让学习者通过学习能够掌握如何规划并独立完成档案整理工作任务的全过程。
(一)多媒体教学演示光盘包括真实的操作的讲解、演示及相关图片等音像资料,应涵盖本科目档案整理操作的全部内容。录制过程中要贯彻技能导向原则,以提高职业技能为主线,强调知识内容为操作技能服务,以掌握操作技能为核心,保证演示的内容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对于实际在做的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录制的音像资料应当将相关档案整理工作的标准、规定、要求具体化,明确实际操作目标、步骤、方法和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内容。
(二)录制采用实物现场教学的方式,按档案整理操作的流程逐步、逐项示范,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近景或远景的拍摄,配合授课老师简要的讲解和外景现场录制,体现规范准确、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特点。音像资料统一为WMV格式,不低于500万像素,要既能分节、分段播放,实现与各章操作内容的对应,又能贯穿始终的连续播放,便于档案人员快速检索查找。
(一)纸质载体教材要以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为依据,注重操作程序的讲解。应包括档案整理工作的有关依据、技术方面的要求、规范程序、品质衡量准则和必要的图示说明等相关内容。
1.标题层次:“章、节、一”各题目均居中,“(一)”序号及题目前空2格,正文另起行。“1.”和“(1)”通常用于正文内分项叙述,另起行。如节以下内容较少时,也可酌情不用“一”、“(一)”,而直接用“1.”、“(1)”。另起段的内容均在开头空出2格。上述前四个层次均应有简短的文字标题。
2.图片或表格:注意使用示意图及归纳表格以辅助表述,做到宜图则图,宜表则表,以达到简明清晰之目的。文稿中出现图片或表格时,应按照先见文、其后是图片或表格的原则,在正文的适当位置以“如图×—×所示”对图进行引导,图、表紧接其后。图表与正文配合,直观、形象地补充说明正文内容。
图表必须按章节编号,不得重号和跳号(表和图应独立编号),如第一章第3图、第3表,分别标示为图1—3、表1—3。图片或表格应与文稿一起打印,切勿粘贴或复印至文稿中,以免统稿时出现困难。每个图、表均应有简明扼要的标题,序号与标题置于表上方的中央,二者之间空一格,图注文字应放于图、表下方。
表格内一般不用竖线及斜线,同一指标的有效数位要一致,表格内的各项标目除计量单位符号外一律用中文书写,表格应符合统计学要求。
书稿中的插图选配要适当,确保每幅插图的准确性。设计绘制要力求得体美观;插图中的图形符号及标注要符合有关制图标准。书稿中的插图涉及有人物肖像的图片时,要取得肖像人的书面授权。
书稿中的图大体上分为照片图、自绘图。主要使用线条图和套色图,照片要清晰,反差强,照片图精度要求至少能达到500万像素。对于自绘图,要求绘制规范;线条清晰、粗细均匀;图中各部分大小比例适当,图中的文字及标注要准确、清楚,标注的指引线起止点要准确;线条与文字不得有重叠。
3.文字和标点符号:书稿的文字表述应规范、准确、精练,力求语言流畅、标点符号使用得当,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名词术语规范,一律采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最新出版)的简化汉字,不用繁体字、异体字,避免错别字。一律使用国家规定的标点符号,符号占一格。
4.计量单位和数字:计量单位一定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的规定。
数字的使用按照《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GB/T 15835—1995)执行。凡是能够正常的使用阿拉伯数字,以及表示具体数据的地方,应尽量使用阿拉伯数字。凡是涉及计算、计量与统计的数字,带有计量单位的量值,一定要使用阿拉伯数字。
5.英文缩略语:需在文中首次出现时注明。书末附英、中文名词索引,英文在前,按字母顺序排列,各编者按上述要求将所编章节的英、中文索引交各课程负责人,汇总后统一编排。
6.参考文献要求:编著书稿不得抄袭他人著作。引用他人著作应标注明确出处,列入参考文献。位置放在教材末尾,可按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码。格式如下:(序号).(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年份)如:“1 金仲秋,马真安.工程测量.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7.文稿一律用Microsoft Office Word文字处理软件,按公文制作的要求,用A4纸双面打印(正式上报时附电子版)。采用小4号宋体字,单倍行距,序号编排时请不要用自动序号排版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