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档案法》颁布31周年,《内蒙古自治区档案条例》修订11周年。鄂托克前旗档案馆1980年成立以来在旗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指导帮助下,坚持不懈地、不折不扣地认真贯彻一法一条例,慢慢地增加对档案的管理和收集、整理工作,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档案,一步一个脚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光阴荏苒,转眼间,我到鄂托克前旗档案馆从事档案工作已有16年了,16年中我见证了鄂托克前旗的档案事业由于坚决贯彻落实一法一条例而从弱到强,实现腾飞变化的全过程,即从档案馆档案保管条件简陋到办公设备设施齐全、宽敞舒适,从艰难创业到事业腾飞成就辉煌。作为一名普通的档案工作人员,谈谈我所见证的鄂前旗档案事业的腾飞变化。
第一个腾飞变化:建成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的旗新档案馆,为鄂前旗档案事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015年9月前,旗档案馆无自己的办公室和馆库,借用旗委办办公室2间50平方米,库房一间40平方米,档案密集架只有40组、资料架4组、档案柜3套,存在长期胀库的难题,应该征集到馆的档案资料无处存放。
鄂前旗新档案馆建设项目于2010年被国家发改委、国家档案局列入“十二五”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中。新馆于2015年9月建成投用,总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库房面积650平方米,国家投资391万元,地方投资389万元,建设方式为合建,全框架结构,内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厅、保安室、阅览室、机关档案库、苏木乡镇档案库、专门档案库、资料库、地志库、综合办公室、口述历史档案室、保管室、企业科学技术事业单位档案业务指导室、机关档案业务指导室、编研室、法治教育室、库房、计算机室、档案数据库、会议室、党员活动室、职工之家、体验室、档案整理室、档案抢救室、声像档案库、荣誉室、录音室、采访室等办公用房。新馆投用对于改善馆库工作条件,优化馆藏结构已经起到积极的作用;馆库容量大幅度提升,档案安全得到了有力保障,完全解决了旧馆长期胀库的难题,而且为全面有效地发挥档案馆“五位一体”(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服务中心、政府信息查阅中心、电子文件管理中心)的功能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全旗中心工作、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建设“德善草原 大美前旗”创造了良好的档案服务环境。
第二个腾飞变化:从过去档案整理、保管、利用、抢救等方面停留在手工操作上,效率低,管理手段落后,不能够满足工作的需求,到配备档案管理软件、微机、打印机、数码相机、扫描仪等设施,运用数字、网络等技术保护传统载体的档案,进行开发和利用,实现由手工操作向现代化信息化转变。
为创建国家二级档案馆、数字档案馆、全国文明旗,方便社会各界利用档案资源,启动馆藏档案数字化扫描加工工作,由旗档案馆工作人员对馆藏1.3万张照片档案全部进行数字化加工;2013年-2014年馆藏80多万页永久、长期档案进行扫描加工,实现档案资料计算机存储查询利用,并开始向社会各界提供方便快捷的电子档案查询浏览服务。我馆档案实施数字化扫描加工、开展电子档案查询以来,查阅利用档案资料的人数逐年上升,2016年来馆查档人员近500人次、利用档案资料800多卷册,2017年来馆查档人员达500多人次、利用档案资料1000多卷册,档案工作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第三个腾飞变化:档案馆服务功能明显地增强,2014年底被评为国家二级档案馆。
从过去档案馆习惯于坐门等客查阅档案的被动服务,到立足馆藏,以全新的姿态,广泛开辟服务领域和服务渠道,全力做好档案资料开发利用工作,高效率地为社会各界服务,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
充分发挥馆藏资源优势,主动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举办展览、专题讲座和主题活动、史料编研、开发档案文化产品、拍摄电视片,为旗红色旅游培训教育基地建设提供珍贵档案史料等形式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为全旗各类大型活动、书籍杂志编写,地方、部门、行业发展成就展示等进行服务,组织编写有关草牧场、土地等政策法规汇编,为有效解决信访问题提供了较好的依据。开展布展工作,在馆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厅举办小型红色文化档案史料展;利用馆藏档案资料举办建旗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成就展。
过去旗档案馆因馆库条件简陋,不具备大规模接待公众参观条件,新馆的建成改变了这一局面,利用新馆楼道开展档案专题走廊文化建设,经常开展公众走进档案馆活动,邀请社会各界参观新档案馆,展示馆藏底蕴及档案价值,利用档案开展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
过去旗档案馆档案接收范围较窄、馆藏资料门类不全、结构单一、电子档案入馆不规范。
经过全旗档案人坚持不懈地依法加强和规范档案接收、征集工作,旗档案资源建设慢慢地增加,以档案馆为主体,档案室为基础,其它档案所有者为补充的档案资源管理格局日益完善,一个门类齐全、载体各异、结构符合常理、管理科学、服务有效的馆藏体系已形成。旗档案馆现馆藏有全旗87个全宗的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专门档案、会计档案、声像档案4万多卷,公共图书、文件汇编、期刊、报纸四大类资料8000多册,年利用档案资料平均达400多人(次)500多卷(册),为干部群众工作查考、编史修志、城市建设、司法取证、企业下岗职工办理社保、退休、享受优抚、服务民生等提供了重要、可靠的原始依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已成为全旗档案、信息、资料的中心。
第五个腾飞变化:从过去服务方式单一,档案利用服务停留在“档案馆有什么你来查什么”,到“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要说明服务,档案工作就提供啥样的服务”,使档案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
这里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而独特。然而多年来,旗红色文化档案史料对于旗档案馆馆藏是个空白。在城川民族干部学院及鄂前旗“1+6”红色培训教育基地(“1”就是以延安民族学院城川纪念馆和城川民族干部学院为中心,集中开展干部培训教育;“6”就是配套建设三段地革命历史纪念馆、王震井纪念园、滴哨沟战场纪念园、马良诚顾寿山烈士纪念陵园、城川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站陈列馆、阳早寒春三边牧场陈列馆6处红色培训教育基地。)建设过程中,旗档案馆工作人员发挥了旗红色文化档案史料专题征集工作的主力军作用,多种渠道征集红色文化档案史料、丰富馆藏,共征集到红色文化档案史料257件,为提升旗“1+6”红色培训教育基地展厅展览质量做出了突出贡献,旗档案工作服务旗委政府中心工作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受到上级领导的好评与嘉奖。
鄂前旗档案事业类似这样的腾飞变化还有很多,不胜枚举。总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档案工作的涉及面越来越广,现代化的要求也慢慢变得高,社会各界人士对档案工作的期望会慢慢的升高,鄂前旗的档案工作人员的责任也会慢慢的重。
我荣幸因我是一名档案员,是一名鄂前旗档案事业腾飞变化的见证人;我骄傲因我能为档案事业贡献一点力量!祝福鄂前旗档案事业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